0.目标

用户设置存储组往往根据业务语义设置,有时只有一个存储组,这意味着写入和查询的并发程度为1,为了增加写入和查询的并行度,对用户的设备进行虚拟存储组划分


1.用户视角

1.1 案例描述

    用户写入root.sg1.d1.s1, root.sg1.d2.s1, root.sg1.d3.s1, root.sg2.d1.s1, root.sg2.d2.s1五条序列,假设在给定的hash函数下root.sg1.d1映射为0, root.sg1.d2映射为1, root.sg1.d3映射为0,root.sg2.d1映射为0,root.sg2.d2映射为1,给定逻辑存储组数量为2,虚拟存储组数量也为2,假设写入数据均为顺序写入。

1.2 目录结构(简洁起见,不考虑时间分区)

注意:由于刷盘并行度由物理存储组层控制,对于sg1来说,其刷盘并行度为2,这导致了两个虚拟存储组的数据刷在两个不同的文件中;对于sg2来说,其刷盘并行度为1,这导致两个虚拟存储组的数据刷在同一个文件中。


升级方案:由两个方案的目录结构可知,升级时将方案一“0, 1”文件夹下的内容合并放入上层文件夹即可


2.开发者视角

2.1 整体架构


2.2 一个可能的架构

整体架构中N = 1, M = 虚拟存储组数量,L = 逻辑存储组数量,在用户例子下,其具体结构如下:(节点中的序号是为了之后的说明使用,无实际意义)

2.5 写入流程

2.5.1 写入root.sg1.d1.s1

(1) → (2) → (3) → (5)

2.5.2 写入root.sg1.d2.s1

(1) → (2) → (4) → (5)

2.5.3 写入root.sg1.d3.s1

(1) → (2) → (3) → (5)

2.5.4 写入root.sg2.d1.s1

(1) → (2) → (3) → (6)

2.5.5 写入root.sg2.d2.s1

(1) → (2) → (4) → (6)


  • No labels